欢迎访问宜春市残疾人联合会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论坛

应该重视聋生的“回报教育”

来源:高安特校 作者:卢青英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3-05-10 14:33:08

概述:本文中笔者结合聋生的实际情况,来谈谈聋哑学生回报心理的缺失,并从加强劳动教育、加强艰苦朴素的教育、加强是非教育和加强回报教育的实践四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加强聋生的回报教育。

关键词:聋生 回报教育

许多聋校的教师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聋生太“薄情”。这点,对于聋校的班主任来说,感受可能更为深刻。聋生大多来自各区县市的各乡镇,甚至边远山区,一个学期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学校里。因此,聋生的疾病冷暖都成了班主任关心、关注的事情。天气冷了,得提醒学生加衣服。冬天来了,得帮学生买棉衣,买防冻霜。哪个病了,哪怕是半夜,也得起床送学生去医院。哪个学生闹情绪了,得左叮嘱,右嘱咐。大部分聋生来自农村,条件悬殊较大。对一部分家庭条件不好的聋生来说,班主任贴钱买物看病的事情是常有的。在前不久一次关心困难群众献爱心的动员会上,我们校长就说衣物就不要了,因为如果大家家里有好的棉衣、棉被都早送给我们的学生了。但是,我们的学生表现出来的却有一些让我们“寒心”。在大街上,如果遇到聋生,他(她)可能向你点下头,给你一个微笑,就很不错了。有些竟转过头去,装作没看见;或是擦身而过,装作不认识。笔者班上就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刚转来时,身上就有许多毛病,如爱打扮,猜疑心重、性格孤僻、小偷小摸等,根据这些,笔者对他倾注了十分的爱心和耐心。经常的给他讲道理,叫同学帮助他,适时的跟他的爸爸取得联系,尽量做好转化工作。有一回放暑假,他说自己身上的钱少了,要跟笔者借钱。笔者就跟他讲,如果钱真的少了,老师可以给你回家的车费。他回答的很肯定,于是笔者就给了他回家的车费。可是后来得知,他拿着钱根本没有回家,而是在网吧呆了一个晚上。后来因为一些事情,笔者找他谈话,要他改正缺点,处理好跟同学的关系,他竟然说笔者害他,他恨笔者。当时,笔者心里真像是打翻了五味瓶,不知是什么味道。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残疾人事业越来越关注和重视,社会上的一些个人和团体也越来越关心残疾学生。在我校,就经常有单位和个人来校捐款捐物。但笔者发现,许多聋生开始还心存感激,但后来,竟觉得那是理所当然,无所谓了。在一次跟外校的联谊活动后,一个学生找到笔者,告诉笔者那个同学送给他的东西差、便宜,还说那是别人用过后不喜欢才送给他的。他还讲,送他东西的同学是看不起他。笔者听后真是哑口无言。

每次与学生家长接触时,总会要听到各种牢骚和不满。有的家长反映有的聋生一回家,就吵着要吃好的;一上街,就嚷着要买好的。在学校洗得好好的衣服,一回家就全丢给了父母。还有家长说孩子越来越挑剔,不顾家里的实际情况,衣服不是名牌不要,鞋子不是名牌不要。还有的学生向父母要手机。前面提到的笔者班上的那个学生,竟给他父亲提出买摩托车的要求,他说他走路辛苦,这真让所有人哭笑不得。他根本没想过离婚后的父亲一人为维持生计,送他读书,已是十分不容易。曾听同事说起这样一件事:她班上有个学生,因为父亲要这个学生在家帮忙做点事情(此时正是暑假,而他已是十六岁的六年级学生)而离家出走。这让他父母十分震惊。他们怎么也想不通,自己一直疼爱的孩子怎么会这样!后来,这个学生告诉笔者同事,他之所以要离家出走,是因为他受不了那种劳动的艰辛。

上面提到的种种迹象表明,一些聋生缺乏对亲人、对身边关心自己的人、对社会的回报心理,缺乏责任感,他们的心理偏离了正常的轨道。那么,怎么样让他们的这种认识、这种心理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对聋生要加强劳动教育。

许多聋生家长因为孩子残疾的事实,或内疚导致溺爱,或灰心导致撒手不管,都有可能导致对聋生劳动教育的缺乏或根本没有。笔者认为对聋生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是聋生最终立足社会的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而这个方面,家庭的作用是主要的,需要家长有清醒地认识。当然,学校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加强聋生的劳动教育,包括劳动意识、劳动毅力、劳动心理的教育。

其次,对聋生要进行艰苦朴素地教育。

毫无疑问,聋生立足社会比健全人要困难的多。但是,许多聋生看不到这些困难,不愿意看到这些困难。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各种享乐思想四处蔓延,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我们的聋哑学生也不例外。因此,还出现了一些聋生跟老师比吃比穿的现象。笔者认为,对聋生进行艰苦朴素的教育势在必行。如果聋生不能懂得生活的不容易,是十分危险的。这点,跟劳动教育又是有密切的联系的。一个懂得劳动艰辛的人又怎会追求奢侈的生活?又怎么会不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

再次,对聋生要进行是非教育。

针对聋生的一些行为偏差,我们有必要运用“是非原理”,对聋生进行对比教育,让聋生准确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适应社会道德准则,是非有悖于社会的行为习惯。笔者认为,对聋生的回报教育,就是要从社会的角度,从道德的角度,甚至法律的角度出发,让聋生明白怎么做才是社会希望的,才是父母希望的,才是自己需要的。

最后,要加强回报教育的实践。

回报教育,不是理论,而是要用行动说话。否则,一切都是空话。这点,需要教师和家长自己考虑清楚,哪些事情应该让聋生做,哪些他们能做,哪些必须他们做,用什么方法诱导他们去做,在什么情况下做最合适,最有意义。恐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我们想要的教育目的。

以上谈的只是笔者自己的浅显的看法,不一定正确。但是,对聋生的回报教育确实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了,要不然,我们培养的聋生怎样呢?符合社会的需要吗?符合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吗?这是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